產糧之外,鄉村振興有啥招?“魯南糧倉”找到答案
作者:新竹市 来源:清远市 浏览: 【大中小】 发布时间:2025-07-05 08:06:02 评论数:
來源:科技日報
產糧之外,鄉村振興有啥招? “魯南糧倉”找到答案
鄉村振興係列報道⑥
一方麵,郯城是產糧大縣,重視農業科技的發展;另一方麵,“糧食主產區”的事實,“耕地紅線”的存在,意味著其他產業發展麵臨空間上的局促性。這就要求我們提高土地單位麵積的利用率,發展高附加值產業。
劉連棟 山東省郯城縣委書記
走進山東臨沂市郯城縣高大製帽廠的車間,圓頂、空頂、平頂草帽,黑色、棕色、紅色的草帽……各式各樣、數以萬計的草帽,讓參觀者目不暇接。自稱“草帽姐”的企業創始人徐景雪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:“我們利用當地勞動力編織的草帽,大部分出口,每年訂單上千萬元。”
在山東郯城,類似的製帽企業還有不少。心靈手巧的郯城人利用身為“中國杞柳之鄉”的優勢,編織出各式草帽,拿到市場變現,找到了獨特的鄉村振興之路。
長久以來,作為山東省第一商品糧大縣,郯城縣為國家持續供應著優質糧食,“魯南糧倉”名不虛傳。但擺在郯城縣委書記劉連棟麵前的難題在於:在糧食之外,鄉村振興靠什麽?
現在,他已經有了答案。
“一棵樹”撐起20億元的產業鏈
在郯城城區與京滬高速之間,一個占地5500畝的醫藥產業園區已經崛起,它既是郯城新舊動能轉換的“拳頭作品”,更承載著當地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獨特探索。記者發現,該園區以銀杏提取物藥用價值為產業基礎,突出中醫藥特色,培育高端原料藥產業集群,構建醫藥生產、醫療器械、食品、保健品等大健康產業鏈。
“銀杏是郯城的第一金字招牌,也是郯城的重要名片。”在劉連棟看來,上述園區為擦亮郯城的金字招牌提供了明確答案。
郯城地處沂沭河衝積平原,土質疏鬆肥沃,氣候條件適宜,銀杏栽培曆史悠久,是全國著名的銀杏集中產區。這裏有百年生以上古銀杏樹3萬餘株,保存著9處具有一定規模的古銀杏樹群落,新村銀杏產業開發區沿沂河形成10公裏長的銀杏古樹長廊,全國聞名。
在當地,“一棵銀杏樹”撐起了一條產業鏈。目前,郯城銀杏種植規模、銀杏葉產量、定植株數位居全國四大銀杏產區之首,從事銀杏果、葉、苗及銀杏加工產品經營的人員近10萬人,成為全國最大的銀杏苗木及係列產品集散地,年綜合產值超過20億元,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。
記者注意到,這裏每年都舉辦銀杏節。每當此時,來自天南地北的專家學者齊聚郯城,給當地帶來了新靈感、新思路;同時,銀杏節帶來的人氣流、資金流、技術流,改善了當地銀杏產品附加值較低的狀況,提升了“郯城銀杏”的含金量。
將銀杏產業做深、做透,是劉連棟的發展思路,更透露出他對於求解“在糧食之外,鄉村振興靠什麽”這一問題的邏輯。
“中國企業500強”的如意算盤
沃野之上,麥香撲鼻。記者采訪時,這裏正值麥收季節。一輛輛聯合收割機來回穿梭,農民忙忙碌碌,臉上寫滿了豐收後的喜悅。
“郯城年均糧食總產71萬餘噸,可以說,每年能為每位中國老百姓的飯碗貢獻一斤糧食。”郯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莫峰告訴記者,作為全省第一商品糧大縣,郯城曾經連續7次獲得“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”稱號。
多年來,這裏持續落實“藏糧於地、藏糧於技”戰略,在穩糧田、保糧價、拓鏈條方麵,精心謀策,讓耕者有利、食者安心,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一方麵,郯城是產糧大縣,重視農業科技的發展;另一方麵,“糧食主產區”的事實,“耕地紅線”的存在,意味著其他產業發展麵臨空間上的局促性。劉連棟說,這就要求我們提高土地單位麵積的利用率,發展高附加值產業。
兩年前,“中國企業500強”五得利麵粉集團將20億元的項目落地郯城,該項目采用世界先進的瑞士布勒工藝和設備,日處理小麥能力達到4000噸。
五得利麵粉集團董事長丹誌民坦言,公司以前籌建子公司,從論證、考查、再論證、再考查,需費時1年;而落地郯城,從計劃投資到簽約,僅用了1個多月。五得利麵粉集團落地之快,體現著丹誌民的如意算盤:他看中了郯城超強的小麥供給能力,更看中了這裏的產業環境。
記者了解到,郯城采取“生產基地+加工企業+商超銷售”等模式,著力開發糧食精深加工產品,延長產業鏈,增加專用米、專用粉、專用油等食品生產,湧現出華強麵粉、瑞豐米業、廣發米業等幾十家糧食加工龍頭企業。
蹚出三大主導產業致富新路子
一口啃下去,小西瓜“沙瓤、齁甜”,讓人印象深刻。在郯城現代農業產業園,這些禮品瓜被早早地預定。
該園區的技術顧問劉崇學告訴記者:“我們園區采用了‘政府搭台,企業唱戲,百姓受益’的模式,即政府建設園區,高新企業租賃,輸出技術,帶動大戶,落腳點讓百姓受益。”
不過,政府背書的園區與眾不同。
這處園區還肩負3大使命,即培養農民技術員、新品種培育與推廣、引領大戶與推廣模式。記者了解到,郯城的這種現代園區,已經在濟南、菏澤複製出4個。
畜牧業也是郯城的主導產業之一。兩個月前,該縣提出“郯城縣畜牧業高質量發展五年行動方案”,提高畜牧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,目標到2030年,提前五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畜牧業現代化。
這種雄心,讓遠在河南省的“中國企業500強”牧原集團看在眼裏。
再三斟酌之後,牧原集團將年出欄100萬頭生豬養殖全產業鏈項目紮根郯城。郯城縣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,該項目將工業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融入養豬全程,肉品質量可知、可控、可追溯,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達到國際先進水平。
記者發現,無論是在糧食產業、銀杏產業,還是在畜牧業中,類似的全產業鏈企業越來越多。在產業鏈為王的時代裏,這種全鏈條模式,對於實現劉連棟設想的提高土地單位麵積的利用率,至關重要。
“郯城的產業很有特色。”劉連棟告訴記者,“我們在糧食、銀杏、畜牧三大主導產業基礎上搞特色、挖深度,最終蹚出了自己的路子。”